2006年的時候我還是大學生,沒有持有信用卡,一直以來我以為關於卡神楊蕙如的故事,是教民眾如何善用組合各家信用卡的優惠,是一個精打細算消費者形象。實際上,她也確是精打細算啦,但她是透過一些制度上的漏洞,公開賺銀行的錢,怎麼做到的呢?
試算一下卡神在這樣的獲利模式下可賺多少錢:
Assumption1: 步驟五禮卷8成買回=1,280,000紅利點數,來回操作五次獲得紅利點數=5,902,848。紅利點數可換得18張長榮頭艙機票。機票再全數拍賣可獲利=18*45,000=810,000
Assumption2: 2006年時定存利率 5%,則實質獲利=810,000-(6,000,000*0.05*0.25)-9600=725,400
整個歷程花了約三個月的時間,以上還不包括沒有換得機票的點數可以再轉手出售,當年中國信託也還有提供0.2%的電信回饋金。當年新聞說,卡神獲利大約一百萬。
已經六年多過去,現今還會有這樣的卡神出現嗎?回顧整個事件,其實中國信託無上限的紅利點數八倍狂飆就是癥結點。其實只要設一個紅利回饋上限就可以避免這樣事件發生,只能說當時銀行的設想不夠周全。
“Catch me if you can”中,最後Frank Abagnale為政府工作,打擊犯罪。當初中國信託也曾傳出要延攬楊蕙如,最後不了了之。究竟楊蕙如擁有的是專業?還是小聰明?能夠設想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處女地,進而執行想法,我覺得是一種能力與特質,用的地方對了,就會是一種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