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02/01

出口對於台灣經濟的重要性

一直以來,台灣被稱為出口導向的國家,意指出口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。以98年(2009年)的GDP數據結構來看,台灣主要的GDP成份是民間消費,占61%,政府支出占13%,資本形成占18%,最後是淨出口(X-M)占8%。


當然,這樣的呈現方法無法釐清出口對於台灣經濟的重要性,事實上,98年台灣的出口值占GDP達62.49%,97年更是高達72.97%,皆為支出項目中的最大宗。另外以貿易依存度來看國際貿易對於台灣經濟的影響,98年的數據是116.35%,97年的數據是141.02%,因此,台灣不只是個出口導向,也是個極度貿易導向的國家。

回顧民國80年後台灣GDP支出比率(去除90年和91年的極端值),不難發現出口值占GDP有逐年增加的趨勢(93年超過民間消費),唯一在98年(2009年)其比率下降,而該年即為金融海嘯後台灣經濟谷底(98年經濟成長-1.93%),相對而言,民間消費與資本形成則保持著相對平穩的比率。這也解釋了,台灣經濟對於出口的依賴程度。


接著觀察各項支出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程度,其中民國90年(2001年),由於美國網路產業泡沫化所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,該年度台灣經濟成長率為-1.65%(除了98年外唯一另一次的負成長)。類似出口占GDP比率逐年上升,出口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自91年起就一直是最高,淨出口也自93年後取代民間消費,成為經濟成長主要的挹注。


台灣由於本身消費市場太小與其特殊的地域位置,加上政策輔導的經濟發展脈絡,出口導向的經濟可說是體質的問題。但該思考的是,當國家經濟過於依賴出口時,風險的承擔將立即體現在全球經濟動盪下,受牽連的經濟表現(98年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-6.13%)。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經濟體質,美國民間消費占GDP約7成,而中國卻只有約3成,這顯示GDP結構對於國家的經濟成長並沒有必然性的影響。

最後回到近來關於台幣升值的議題,央行不斷的阻升(不考慮其部分是針對炒手禿鷹),背後有個強大而正當的理由:保護台灣經濟命脈-出口。但換個角度思考,放手讓台幣升值,也許正是調整台灣GDP結構的機會,1:28的台灣,除了出口競爭力隨貿易條件改善而下降外,另一方面,其有助於企業的資本採購更新與民眾因財富增加而誘發的消費。過於將焦點放在出口上,除了要繼續承擔過於依賴的風險,也恐有獨厚特定產業之疑慮。